作為國內伺服電動夾爪領域的領軍產品,大寰伺服電動夾爪以自主研發的精密力控技術為核心,構建起覆蓋工業、協作、特種場景的多元化產品矩陣,憑借 “精、智、柔、易” 的核心優勢,在半導體、新能源、醫療等多行業實現規模化應用。其從技術突破到場景落地的全鏈條能力,重新定義了自動化抓取設備的性能標準,成為智能制造升級的關鍵零部件支撐。
一、三大核心技術:鑄就力控與精度優勢
大寰伺服電動夾爪的性能根基,源于直驅力反饋、精密控制與一體化集成三大核心技術的深度融合。直驅力反饋技術是其力控精度的關鍵保障,通過將精密夾持運動與實時力值檢測相結合,實現 0.1N 級的力重復精度,這一指標已通過全球制造業 Top10 客戶的量產驗證。在抓取薄型陶瓷電容等脆弱元件時,可精準控制夾持力在 5N 以內,避免元件碎裂,解決了傳統夾爪 “力控粗糙” 的痛點。

精密控制技術通過高精度速度控制與先進傳動設計的協同,實現 ±0.02mm 的位置重復精度與 ±0.03mm 的位置分辨率。搭配高能量密度永磁同步直流電機,其動態加速性能較普通伺服電機提升 30%,開閉合時間最快可達 0.2 秒,滿足高速生產線的節拍需求。某 3C 工廠測試顯示,大寰 PGE 系列夾爪在電子元件插裝場景中,每小時可完成 1800 次精準抓取,效率較同類產品提升 25%。
一體化集成技術則實現了 “驅控一體” 的緊湊設計,將驅動器與通訊模塊集成于夾爪內部,無需外接控制器即可使用,單電纜連接方案大幅簡化接線流程,節省 70% 的安裝空間。這種模塊化設計還支持個性化配置,用戶可根據需求選配抱閘、特殊夾指等組件,適配高柔性生產場景。
二、四大產品系列:覆蓋全場景抓取需求
大寰構建了分工明確的四大產品系列,精準匹配不同行業的抓取需求。PGE/CGE 系列工業薄型平行電爪以精巧體積為特色,最薄處僅 18mm,支持五種靈活安裝方式,運行噪音低于 40 分貝,適配 3C 電子、醫療器械等空間受限場景。其中 PGE-50 型號夾持力可達 50N,行程 26mm,是小型零件組裝的理想選擇。
PGI/CGI 系列工業型平行電爪主打長行程與大負載,PGIA 系列產品行程最高可達 80mm,能通過專用夾指拓展抓取范圍,適配新能源電池模組、汽車零部件等大尺寸工件。其標配的掉電自鎖功能通過高性能抱閘結構實現,斷電后仍可維持夾持力,大幅提升抓取安全性。
AG 關節型自適應電爪具備多關節柔性調節能力,夾指可自適應工件形狀,在異形件抓取中表現突出。而RGI 系列伺服旋轉電爪支持無限旋轉,配合 ±0.1° 的角度精度,完美適配工件翻轉、多工位裝配等需要旋轉動作的場景。

三、多行業深度應用:從實驗室到生產線
大寰伺服電動夾爪的實用性已在多行業場景中得到驗證。在新能源領域,PGI-140-80 型號憑借大行程與穩定抓取能力,成為新能源汽車電池搬運的核心設備。某電池廠使用該型號抓取長度 1000mm 的電池模組時,通過 500N 夾持力與掉電自鎖功能的組合,將模組破損率從 3% 降至 0.1%,年減少損失超 200 萬元。
半導體行業中,PGE-50-26 與 PGI-140-80 組成的雙夾爪系統,為 IGBT 模塊檢測設備提供自動上下料解決方案。其 0.1N 的力控精度可避免模塊引腳損傷,配合 SCARA 機器人實現雙工位同步作業,檢測效率提升 40%。
在3C 制造場景,“AGV + 協作機器人 + 大寰電爪” 的組合實現了 CNC 設備風刀片的自動更換。電爪無需氣源的特性適配移動作業需求,通過參數快速調整兼容不同尺寸刀片,一臺設備可服務多臺 CNC,設備利用率提升 60%。而在醫療領域,符合 IP67 防護等級的型號經過無菌處理,在手術器械組裝中實現高精度裝配,助力企業通過 ISO 13485 認證。
四、實用價值凸顯:降本增效與柔性升級
對企業而言,大寰伺服電動夾爪的價值更體現在降本增效與柔性生產能力上。在成本控制方面,其能耗僅為同規格氣動夾爪的 1/5,某車間替換 200 臺設備后,年節省電費超 15 萬元;且核心部件壽命可達 3 萬小時以上,運維成本較傳統夾爪降低 25%。
柔性生產能力上,其抓取力、行程、速度等參數均可通過可視化界面調整,支持 50 組以上參數存儲,換型時僅需在觸摸屏選擇預設程序,3 秒即可完成切換。某家電廠生產 10 種不同規格的面板時,使用大寰電爪后無需更換夾具,換型時間從 2 小時縮短至 5 分鐘,生產效率提升 35%。
此外,大寰電爪支持 Modbus 485、EtherCAT 等主流通訊協議,可無縫接入工業互聯網平臺,配合掉落檢測、狀態反饋等功能,實現抓取過程的全鏈路監控,為數字化工廠提供數據支撐。
從核心技術突破到產品矩陣完善,從行業場景適配到用戶價值落地,大寰伺服電動夾爪以 “精準力控 + 柔性適配” 的雙重優勢,成為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石。隨著技術迭代與場景拓展,其還將在航空航天、高端裝備等領域釋放更大價值,持續助力制造業向高效、智能、柔性方向升級。

?2024 - 網站 版權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