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電動夾爪的力控體系中,扭力控制是連接 “電機動力輸出” 與 “末端夾持力” 的關鍵紐帶。無論是夾紙盒子時避免壓潰的輕柔扭力,還是搬運重型工件時穩定輸出的強勁扭力,其精準調節直接決定夾爪的作業安全性與穩定性。扭力控制并非單一的 “力度大小調節”,而是通過伺服驅動、算法優化與傳感反饋,實現 “扭力 - 夾持力 - 負載需求” 的動態匹配,從 3C 電子的微扭力操作到汽車制造的高扭力搬運,全方位破解不同工況下的夾持難題,成為電動夾爪柔性化作業的核心技術支撐。
一、扭力控制的核心邏輯:從動力輸出到夾持力的精準轉化
電動夾爪的扭力控制本質是對伺服電機輸出扭力的精準調控,再通過傳動機構(絲杠、齒輪等)將扭力轉化為夾指的夾持力,核心遵循 “扭力 - 扭矩 - 夾持力” 的轉化公式:夾持力(F)= 電機輸出扭矩(T)× 傳動比(i)× 傳動效率(η)/ 力臂(L)。這一公式決定了扭力控制的關鍵邏輯 —— 需根據工件負載需求,反向推算所需電機扭力,再通過控制系統實現精準輸出。

以夾紙盒子場景為例,抓取 500g 的食品紙盒需 8-12N 夾持力,若夾爪傳動比為 100:1、傳動效率 90%、力臂(夾指到傳動中心距離)50mm,根據公式可推算電機需輸出 0.044-0.067N?m 的扭力。若扭力過高,會導致夾持力超 12N,紙盒易壓潰;若扭力不足,夾持力低于 8N,紙盒易滑落。可見,扭力控制是平衡 “抓得住” 與 “不抓壞” 的核心,其精度直接影響夾持效果。
不同傳動機構的扭力轉化特性差異顯著:絲杠傳動的扭力轉化效率高(85%-95%),扭力損失小,適合精密扭力控制;齒輪傳動效率中等(70%-90%),但可通過多級齒輪放大扭力,適配重載場景;同步帶傳動效率雖高(90% 以上),但扭力承載能力弱,僅適合輕載微扭力場景。因此,扭力控制需結合傳動機構特性,才能實現精準的夾持力輸出。
二、扭力控制的技術實現:從硬件到軟件的協同體系
電動夾爪的扭力控制依賴 “驅動硬件 + 傳感反饋 + 算法調控” 的三位一體體系,各環節協同確保扭力輸出的精準性與穩定性。
(一)驅動硬件:扭力輸出的動力基礎
伺服電機是扭力輸出的核心部件,其扭力特性直接決定控制上限。目前主流的永磁同步伺服電機,通過調節定子電流實現扭力精準控制:當需要低扭力時(如夾紙盒子),電機輸出小電流,扭力可穩定在 0.01N?m 級別;當需要高扭力時(如搬運重型工件),通過增大電流提升扭力,部分重型電機額定扭力可達 100N?m 以上。大寰 HG 系列夾爪采用的雙伺服電機,可通過扭矩疊加技術,將輸出扭力提升至單電機的 1.8 倍,適配 120kg 以上工件搬運。
電機編碼器則為扭力控制提供位置與速度反饋,24 位絕對式編碼器可實時監測電機轉速變化,當負載波動導致轉速異常時,立即反饋至控制器調整扭力,避免扭力過載或不足。如夾紙盒子時,若紙盒內突發異物導致負載增大,編碼器檢測到電機轉速下降,控制器會快速降低扭力,防止紙盒壓潰。

(二)傳感反饋:扭力調節的 “感知神經”
壓力傳感器與扭矩傳感器是扭力控制的關鍵 “感知元件”,通過實時檢測末端夾持力或電機扭矩,形成閉環控制。在精密場景(如夾紙盒子)中,壓力傳感器直接檢測夾指與紙盒的接觸力,當力值達到預設閾值(如 8N),立即反饋至控制器,降低電機扭力,避免力值繼續升高;在重載場景中,扭矩傳感器直接監測電機輸出扭矩,當扭矩接近額定值的 90% 時,觸發預警,防止電機過載損壞。
大寰 AG 系列夾爪采用的 “雙傳感融合” 技術,將壓力傳感器與扭矩傳感器數據結合,當夾紙盒子時,壓力傳感器確保夾持力精準,扭矩傳感器監測電機扭力是否在安全范圍,雙重保障避免扭力失控。某食品包裝企業應用后,紙盒壓潰率從 8.3% 降至 0.2%,電機過載故障率從 1.5% 降至 0.1%。
(三)算法調控:扭力優化的 “智能大腦”
自研 PID 算法與扭力補償算法是實現精準控制的核心。PID 算法通過對比 “目標扭力” 與 “實際扭力” 的偏差,實時調整電機電流,使扭力快速收斂至目標值,調節響應時間≤10ms。在夾紙盒子的動態抓取場景中,當紙盒在輸送線上晃動時,PID 算法可在毫秒級內補償扭力偏差,確保夾持力穩定在 8-12N 區間。
扭力補償算法則針對不同工況優化扭力輸出:在低溫環境下,電機內阻增大導致扭力下降,算法自動提升 10%-15% 電流補償扭力損失;在長期運行后,傳動機構磨損導致扭力轉化效率降低,算法根據歷史數據自動修正扭力輸出值,確保夾持力穩定。某電商物流倉庫應用該算法后,即使夾爪連續工作 8 小時,紙箱夾持力波動仍≤±0.5N,滑落率趨近于零。
從微扭力的芯片抓取到高扭力的重型搬運,電動夾爪的扭力控制始終圍繞 “精準匹配負載需求” 的核心邏輯展開。它不僅是電機動力輸出的 “調節器”,更是保障工件安全、設備穩定的 “守護者”。隨著伺服技術與 AI 算法的融合,未來扭力控制將實現 “自學習適配”,通過分析歷史作業數據自動優化扭力參數,為工業自動化的柔性生產注入更高效、更智能的動力支撐。
